顯示具有 DC543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DC543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8年1月30日 星期三

Kodak Z812 IS 評比一 外觀篇


Kodak Z812IS


前伊陣子接到的小巨砲


擁有 12倍光學 光學防手震 Schneider加持的鏡頭


光圈 f2.8Wide~4.8Tele


HD 高畫質的錄影功能 1280x720, 與傳統的640x480, 320x240


最高ISO 可達1600.




貼心的設計:


1, 在焦段切換時, 相機對焦位置會回到一個預設動焦點去, 減少了再壹次對焦搜尋時的時間浪費, 當然是大部分時間有用, 若對焦點跟預設的差很遠, 對焦時間還是蠻長的.


2, 連續自動對焦快速且準確, 很少迷焦的一直移來移去, 在錄影時很好用, 拍照時,會很快的把電池耗盡(要小心)


3, 錄影時可光學變焦 確保不會因為數位變焦 把雜訊拉高


4,電子觀景窗跟LCD同時間只有一個會亮, 當電池沒力時可以切到電子觀景窗節省電力


5, 綠色場景模式: 會自動判斷場景選擇合適的模式去拍攝, 最明顯的差異就是有人臉辨識



一些不貼心的設計:


1, 人臉辨識 只有在綠色的smart 模式 裡面有提供 其他模式並沒有


2, 防手震的開關 並沒有依錄影與拍照的時候切開來.


因為錄影的時候通常會連續防手震, 拍照為了省電會切換成單次


3, 太耗電, 尤其在綠色的smart 模式下, 會一直連續對焦 造成電力的耗損.



外觀照



正面照 隨機附鏡頭蓋 保護裡面的大鏡片




背面




頂面照


較特別的是旋鈕上有傳統的 PSAM外加


綠色的smart 模式 依照場景自動判斷, 轉換成sport, portrait,etc...相機的場景模式


High ISO模式, 延後閃燈使用的時機 並使用到高iso


Panorama 寬幅模式. 最大解析度變成 5MP. 這功能已經變成我很常使用的一項功能了 寬幅的照片真的比較美, 拿到旋鈕上避免菜單選擇的複雜度.


Excellent


其他還有常見的'my favorite', Video, SCN模式 就不介紹了




斜面 另外要說明的一些好用function


紅色框起來的部份是仿單眼的光圈/快門/ISO 轉盤


上面3顆按鈕分別是閃燈, 對焦模式, 自拍連拍的選項


總的說 kodak Z812IS 的很多好用選項都很直覺設計, Excellent again.




背面




底部 兩顆三號電池 電池蓋沒有彈力設計 硬ㄠ會斷掉, SD卡就有.




三圍:


10 公分




7公分 鏡頭全縮時




最長時 變成8.5公分 差距不大




開啟閃燈時的高度





瑣碎的一些參數可參考以下的link: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newprod_file.php?item=N010056706


http://www.dpreview.com/news/0708/07083008kodakeasyshare.asp#z812




Technorati :
Del.icio.us :

2007年12月3日 星期一

Fuji F480 使用心得


剛好有機會拿到這台相機, 就分享一下看到的心得.


總結: 以這價位購買F480是還些微的吃了Fujifilm 的名氣. 整體來說, 除了望遠端, 對比下降外 其餘都還不錯.


講究影像品質的還是跳過吧.


這次的Fujifilm F480 基本規格如下


lens: 28~112mm f2.7~5.4


CCD: 1/2.5"


Video: AVI 320*240 30fps


儲存: XD, SD, SDHC


對焦距離 一般: 40cm~ inf


微距: Wide: 5~80cm


微距: Tele: 30~80cm


Selective ISO: iso 100/200/400/800


原廠連結


在 Auto mode 下, 使用的ISO範圍為 100~400, 閃燈時固定使用 iso400, 快門 1/60 (Wide, Tele).


ISO 的能力一般來說 還是可以接受.


但鏡頭的解析力, 廣角還不錯, 但望遠端的影像(從 800 H~900V)對比會突然的下降 然後開始持平 但是還是保持著不錯的細節, 所以整體來說是 鏡頭的問題所造成的.


在顏色的處理上, F480的彩度是偏低的, 為了減少雜訊所使用的方式, 但看不到所謂的 Fuji color.


另外一點 打閃的時候, 會頃向於使用 daylight 來做平衡, 幾乎是不怎麼作平衡, 完整保留了當時環境的顏色, 閃燈幾乎是做補光的動作. 這也要歸咎於 iso 400的閃燈, 背景的亮度太高 影響白平衡的方向. 但相對的 人像時的顏色會過於突兀.



flash on under Tungsten light



iso 800 全黑影像 雜訊壓抑的還好, 最好還是使用Auto mode就好了


數值(Y = 3.51, R = 6.3, G=2.3, B=7.07, ), std (Y = 2.39, R=3.28, G=2.22, B=3.29)






F480吊牌



伸縮作在快門鍵外圈



雙轉盤 一目了然的設計


上面為模式轉盤 一般用在紅色的icon就是自動了


下面的是閃燈以及微距以及menu選單了




以現今都走超薄的設計 這算小胖子了


尤其鏡頭伸出來以後



鏡頭伸出的樣子



身寬接近10公分



全深出時含鏡頭接近5公分



這邊是usb 傳輸孔, 記憶卡插槽 電池座, 滑蓋的設計還蠻好開啟的 蠻順手的.


打開時的面貌 有電池卡榫 防止滑落



塑膠的 腳架孔


2007年11月19日 星期一

Nikon L15 小小評比



這邊要介紹的是 Nikon L15 入門款的8M 3X相機, 有光學防手震與2.8"LCD


不可手動調整感光度. 35mm~105mm, f2.8~4.7


除此之外 與一般機器沒有異樣. 三號電池


再介紹外觀前 先分析一下這一台好了


Advantage


光學防手震 增加拍照的成功率


三號電池 取得容易


AUTO mode 就會使用到 iso 1000 增加拍攝的成功率 但相對的 影像品質也向對的降低


夜景對焦能力好, 不會向蠻多柯達機種 再晚上就變成夜盲了


有對焦輔助燈, 幫助在較暗或室內的對焦成功率.


有 Panorama 寬幅模式, 連Sony T2 都沒有的功能 (也不是很清楚為什麼, 一些低階的機種都有這功能反而大廠都沒有, 撇掉成本不談, 這功能其實很吸引人的).


該慶幸的是, 高iso 的雜訊是顆粒狀的 感覺是細節會比 抹成一塊一塊的還要好看.


反應快速的人臉辨識 場景模式, 比起之前機種 L15的找臉的速度與市面上canon 或 SONY 已經不分上下了


Disappointment 較不滿意的地方是


閃燈回電時間過長(3~5s) 就算只是很輕弱的補光, 中間並無法馬上再拍下一張.


開閃與關閃 在暗部皆會拉高ISO到 1000.... 雜訊放大囉.


錄影時不會連續對焦, 並且錄影時沒有光學或數位變焦可選擇


1. 收起來的樣子, 快門鈕手感不錯, 表面有類似 顆粒漆的霧面效果. 不會滑. 質感不錯





2, 鏡頭伸出的長度, 在廣角端為最長



3, 左邊是場景選擇鈕/ 錄影/ 的切換鈕, 右邊是REVIEW的按鈕





4, 腳架孔為塑膠製的.... 有點太寒酸, 雖然很多家庭不會帶腳架出門, 但就質感來說,是不及格呃



5, 裝電池與記憶卡的地方,


與同門的S500 比起來 是遜了多 一顆灰灰的卡栓在那邊 顯得很突兀


且與電池門打開方向成90度的差角 在手勢上實在不怎嚜順.. 相對的S500 的卡栓顏色與電池蓋相同 且與電池蓋打該方向相同.




6, 打開電池蓋的樣子


再來這一點 更糟糕了, 電池蓋沒有彈力設計, 就是說一但電池蓋打開 不小心折到的話 很有機會會折斷. (這點S500是使用彈力電池蓋, 不會有折斷的可能)



螢幕上可以接受的感光度 應該到200 上去 暗部雜訊就開始嚴重了.


但若是家庭要用的話, 可以用的ISO 數值 應該可以到400 還不至於會在一般家庭用戶得到太大的報怨.


若說洗到4*6來觀看的話 都還 iso 400可以接受 


若要8*10 那iso 400 還是稍稍的報怨一下


但是再上去勒 雜訊對影像的影響就很大了


(基本上 雜訊是一定會有的 但是相對的 衡量的方式 會跟著使用者 而所謂定義的接受度 會有所改變)


就是在室內的環境, 盡量使用廣角端不要使用到望遠端, 就可以想對較少機會使用到高ISO


因為光圈縮小,進光亮衰減,迫使閃燈出力必須拉高, 與感光度相對比在廣角端的數值還要高,才能達到相同曝光亮.



再來附贈一張 全黑影像的 iso 1000照片 其中亮度RGB分別是 (9,1,9) 想要夜拍 還是算了.






總而言之, 以一般入門機來說, 會用到ISO 1000 實在不是一個很好的作法(64~400 應該就可以了)


價格而言 6500 以這沒有手動功能的入門機等級來說 是有點高....


會推薦嗎, XOXOXOXOXO


2007年10月8日 星期一

Dynamic Range


動態響應 = D.Max = dynamic Range


計算公式為 log(所擷取可用的 Highest value / 所擷取可用的 Lowest value, 10)


而所謂的範圍有幾格


計算公式就是 log(所擷取可用的 Highest value / 所擷取可用的 Lowest value, 2)




數位像機 自我檢測方法: 1. 檢查 Dust


檢查 Dust


1. 光圈值越大 DUST越清晰可見. 但是光圈越大 相對的 被攝體亮度越高 所以燈泡是一個很好的測試環境


DSLR USER 可以知道自己的像機在光圈開到多少還部會有DUST, 再來決定是否需要清理 CCD


Tone Table v2 暗部


一張照片重要的是 明暗對比的硬體規格強大


還是實際的階調呈現和顏色寫實重要


後者是購買後才會得知 前者在購買前 從文宣便可略知一二


但在現階段以上市的消費DC 卻還沒有可以真正達到負片水準的像機


通常在暗部雜訊過大, 顏色不實, 亮部過早飽和, 暗部擷取不足.


這在未來是可以克服的


現階段 DC廠商


莫不由FIRMWARE 控制上 來模擬必須的 Dynamic Range


在暗部的切割


宰割成過多的階調 這會造成影像的暗部死灰 了無生氣 並壓縮了其他亮度的空間.


切的少 又會犧牲掉 原本應有的暗部細節 造成對比的過大.


這個在FIRMEARE上的技巧 決定了廠商的風格 但也看出了技術



Tone Table v1 mean值


亮度的計算 在發光體是 LUX, 受光體是 CD/m2 在數位影像是 mean.


mean 又分為 線性的或是8位元的 mean. 一般使用者看到的都是8位元的mean值


從何得知呢?


一個是從PHOTOSHOP 的HISTOGRAM查得


另一個就是自行計算了 Matlab 是較被使用的軟體


在做線性轉換 從CCD 到 JPEG


套入不同的 TONE TABLE 會使的相同的影像 得到不同的影像結果


猶如不同的底片特性


當在相同的場景 不同廠牌相機 結果也大大不同


在很容易可以引申到不同的CCD特性以及 廠商設計時的相機特性


尤其在對於相片的明暗細節階調 更可以看出相機的重點是在高亮度的過曝保護或低亮度的細節表現



filter useful instruction



Here is three useful filter implement instructions. It gives you a lot of ideas when you think you need effects.


Cokin useful instruction
http://www.geocities.com/cokinfiltersystem/


Black and White Contrast Filters
http://www.crime-scene-investigator.net/filters1.html


Tiffen website
http://www.tiffen.com/black_&_white.htm



數位沖印


當拍攝了一天之後 在電腦裡塞選出喜愛的5-6 或10-20張照片 再到附近的沖印店去輸出 這時再也不用擔心 以前會發生的事 -------->>拿底片去沖洗一要擔心拍的好不好2是拍完後我根本不喜歡這張照片了 卻還要付錢把相片給買下 回家只會被亂丟之後就不見了 錢也就飛了


但是記得以前 取回一卷底片後 會再仔細挑過一遍好的照片再送去洗成8*10或更大嗎? 是的相信大家都會.


那現在數位化後大家已經在電腦前挑過一遍了 會送到沖印店的難不成還會有那些曝光不足/過量 頭被切掉腳被切掉的照片嗎 眼睛合起來的照片嗎


送來沖印店的數位檔 已經是客戶心中所想要喜歡的照片 感覺起來跟你在傳統底片時代從一大堆4*6挑出佳作去放大的作法是否一樣


那沖印店是否應該順道問是否需要洗成8*10呢? 問不是很難 但很容易就打動人心了 這跟你問是否要把整捲底片洗成8*10是不同的環境立場的.


一般像機的閃光燈模式



在未達到將閃光燈禁止時 閃光燈打開的快門值是跟著所設定的極限閃光快門速度所變動的


環境亮度已經不需要閃光燈時 使用強制閃光 其所搭配的快門速度是會跟著環境亮度變化(但必須有些微變動因為閃光燈開時的ISO變動有優先)



Nikon 小賊


在回頭看時


Nikon 已經把Raw已經可以在 CS上 執行了


Oct-07-2007



大意是 NIKON 把 他們的RAW檔格式SDK 未分享給其他的 第三廠 RAW檔影像處理商(包刮 ADOBE) 引起的文章與NIKON 的回映



起源是 ADOBE在接受訪問時提到未能完整擷取拍攝參數及處理NIKON 的NEF檔(NIKON 自創的格式 相等於業界的RAW檔)的原因 此訪問在網路論唐引起很多迴響


更多的攝影師更不高興 因為好比 拍攝好的底片卻不能夠有效的創意 色彩等等處理被NIKON 給卡住 非用他們的NIKON CAPTURE 不可.


當然NIKON 的回應是很攏統的


想表達的只是 照片所有權的問題 若是NIKON 把NEF的解碼軟體給鎖住 不開放 這樣拍攝的人真的是擁有照片的所有權嗎還是要另外付費來得到這照片的處理費嗎?



原文:


http://www.dpreview.com/news/0504/05042203nikonnefresponse.asp




GN 值計算


GN / 光圈 = 距離, GN / Aperture = Distance


當光圈 加大一級時 光可達到的距離就增加了


當光圈 減小一級時 光可達到的距離就縮短了


當光圈加大一級 其公式為 A = a/1.414. 所以閃燈可達到的距離會變成 原可達成的距離再乘以 1.414


ex:


GN = 9, Aperture = 4.5, Distance = 2M, if aperture open up one stop to 3.18, the new distance becomes 9m/3.18= 2.83m. in another way, original distance 2M multiply 1.414 equal 2.828M.


Both way can get correct annswer and just depend on what fators we got.


Calculation table:
































+0.5 ev




+1 ev




-0.5 ev




-1 ev




A, 新光圈值




=a/1.2




=a/1.414




=a*1.2




=a*1.414




D, 新閃燈可達距離




=d*1.2




=d*1.414




=d/1.2




=d/1.414






a= 原光圈 , d= 原閃燈可達距離


同理 當ISO 加大一級的閃燈新可達到的拍攝距離 也適用此公式 以光圈的算法帶入即可.


LAB color mode



LAB color mode introduction and articles.



  1. Inside Photoshop: The Color Lab : http://www.creativepro.com/story/feature/12869.html



ICC profile: Color Management


有關ICC COLOR PROFILE 跟色彩管理有關的 文章連結



  1. Photo Craft Imaging: http://www.pcraft.com/services/color_management_faqs.html

  2. Adobe has an interesting white paper on color management in PDF format

  3. International Color Consortium


Focal plane shutter mechanism 焦平面快門機構


單眼相機內快門的動作原理



由兩片快門簾來控制底片的受光


焦平面快門由兩片組成 動作時是由右至左 繞過底片室


第一片快門簾繞過底片室時 第二片尚未動作時缺少快門簾遮擋柱光的底片 就開始感光記錄影像


接著第二片快門簾起身動作 完全擋住光 使底片停止感光(曝光) 記錄影像 就是所謂壓下依次快門其像機內部所進行的動作



而因為快門簾完全打開到整個底片受光 這個行程太長而導致最快快門速度並不高








現代新型單眼相機的改良成分段曝光 第一跟二片快門簾在曝光行程開始時 只維持打開著一個小間隙


一樣由右至左進行曝光的行程 在第一片快門簾繞過底片室時 第二片也緊接著完成了關閉的動作





以分段曝光的方式 完成底片影像的紀錄 不像老式像機須等待第一片完全繞過後全幅底片一起受光 第二片快門簾才再前進遮住底片受光


上述的像機快門簾稱為橫式快門簾 速度可到 1/2000 ~ 1/4000秒 有鑒於底片為橫式寬大於長


由右至左的動作 比由上至下的快門簾動作行程要長 所以又經過依次改良 就是把快門簾改為縱走式快門簾


使的最高速度可以提高到目前最高的 1/8000 秒


reference: http://www.answers.com/topic/focal-plane-shutter



光圈 / 快門 的計算公式




reference:



  1. http://www.cs.mtu.edu/~shene/DigiCam/User-Guide/995/EXPOSURE/EV-overview.html


Aperture 光圈計算


焦段 / 光圈值 = 光圈葉片所需打開的大小


所以定光圈的設計上 所說的定光圈值 實際上就是把光圈的葉片開啟直徑大小給在拉大


ex: 28-70/ constant f2.8


28mm / f2.8 = 10mm , 10mm 級為所需打開的光圈葉片直徑


在70MM焦段位了達成同樣的效果 就必須把 葉片開啟直徑大小給拉大到 70 / 2.8 = 25mm


而光圈值的規算 亮度在級與級之間的差異計算方式為


新光圈值 A, 舊光圈值 a


A = 2的更號2 乘以 a


EX:


a = f2.8 則 下一級光圈為 f2.8* 1.414= f3.9xxxxx 故為 f4


以下為本解釋的原文:


The size of the opening of an aperture is denoted as Fx.y. Here are a number of examples: F1.4, F2.0, F2.8, F5.6, F8.0, F11.0 and so on. These numbers are usually referred as f-numbers or f-values. The larger the f-number, the smaller/narrower the aperture/lens opening. For example, an aperture F5.6 has an opening smaller than that of F4.0 and F2.8. Hence, by varying the aperture, we can control the amount of light that can reach the image capturing device.


The maximum aperture of 995 is shown on the lens as 1:2.5-5.1. What does this mean? The lens of 995 is a variable-aperture zoom lens. This type of lenses usually has a larger aperture in the short focal length end and a smaller one in the longer focal length end. Since the on-camera lens is 8-32mm (or 38-152mm, 35mm equivalent), this means at focal length 38mm (35mm equivalent), the maximum aperture is F2.5, while the aperture at 152mm is F5.1. As you zoom from 38mm to 152mm, the maximum aperture changes from F2.5 to F5.1.





























景深的計算 DOF calculation



鏡頭對焦到一個物體會產生一個清晰/銳利的距離 在此距離平面內的物體就如上所說是清晰銳利的.


而這一段清晰的距離範圍會受到 鏡頭與物體間距離, 光圈大小 的影響.


而光圈直徑越小 清晰的範圍越廣. 鏡頭跟物體間距離越遠 能在物體產生的清晰/銳利的距離 也越廣. 反之類推.


而通常在商業攝影上 因為物品的大小不一 以及大型像機上 以F64/ ....拍攝是經常的, 且縮光圈普遍太暗 所以事先的景深計算就是必須的.


而使用大景深的缺點是 快門速度的降低, 銳利度的降低. 所以使用上是看時機的. 通常縮光圈拍攝 成效上會使銳利度及鮮豔度降低 因為光的繞射在小光圈的進光量下 光的繞射影響便提升了 在大光圈下 使的繞射對成像的影響並不那們顯著



超焦距(HYPER FOCUS) 可以獲得最大景深的對焦距離點,從鏡頭到這一個對焦點的距離稱為 超焦距. 而從此點後的物體皆會是清晰的. 而再這一段距離前的物體會依照據物體的距離而漸漸變清楚. 超焦距的範圍大小會受到鏡頭焦段以及光圈大小的影響. 當計算出超焦距的距離後, 實際的拍攝清晰範圍 會是由 1/2的超焦距距離到無限遠.









ex: 鏡頭焦段= 28mm 則超焦距在不同光圈參照以下表格. 以135底片計算, 公式參照更底下.


equation:
H= (focal length*focal length)/ (Circle of Confusion*Aperture)


H = (28mm * 28mm) / (0.3 * f5.6)
H = (28mm * 28mm) / (0.3 * f8)
H = (28mm * 28mm) / (0.3 * f16)


由此可知超焦距的使用受到焦段及 光圈的影響
























f5.6f8f16
對焦距離4.6M3.26M1.63M
清晰範圍2.3M~infinity1.63M~infinity0.815M~infinity



Circle of least confusion: 最大且可接受的清晰影像圈, I would say it is the limit of sharpness.
定義為 任何在底片上的影像其任一點的影像大小若大於其參數值 其點在底片上被紀錄的影像必定不是在清晰對焦範圍的. 依照不同的底片格式大小, 此參數值會不同. 單位是mm.
ex: 我們可以想像成 在小底片上 任何一個點的影像尺寸 若大於這個 參數(Circle of least confusion), 就被定義成模糊, 同理 在大底片上 可以接受的點的影像就更大了. 這個參數的直已經被定義了, 所以可以直接帶入即可.












在此提及景深的計算 若要清楚的解析 請參照 REFERENCE

超焦距的計算


H = (L x L) / (f x d)


Where:
H = Hyperfocal Distance (in millimeters) 超焦距 以mm為單位
L = lens focal length (ie, 35mm, 105mm) 鏡頭的焦段長度
f = lens aperture f-stop 光圈值
d = diameter of circle of least confusion (in millimeters) 以mm為單位
for 35mm format d = 0.03
for 6x6cm format d = 0.06
for 4x5in format d = 0.15

Near Focus Limit 景深計算中的對焦點的最近清晰距離


景深計算中的對焦點的最近清晰距離


NF = (H x D) / (H + (D - L))


Where:
NF = Near Focus Limit (millimeters)
H = Hyperfocal Distance (in millimeters, from above equation.) 超焦距
D = lens focus distance (in millimeters) 鏡頭到對物體的對焦點的距離
L = lens focal length (ie, 35mm, 105mm) 鏡頭的焦段長度


Far Focus Limit 景深計算中的對焦點的最遠清晰距離

景深計算中的對焦點的最遠清晰距離


FF = (H x D) / (H - (D - L))


Where:
FF = Far Focus Limit (millimeters)
H = Hyperfocal Distance (in millimeters, from above equation) 超焦距
D = lens focus distance (in millimeters) 鏡頭到對物體的對焦點的距離
L = lens focal length (ie, 35mm, 105mm) 鏡頭的焦段長度

以下的網頁中階有現成的計算模組 只需帶入鏡頭焦段 光圈 和鏡頭到物體的距離即可.

Reference:


http://www.outsight.com/hyperfocal.html#nearfar


http://www.dofmaster.com/equations.html


http://www.cs.mtu.edu/~shene/DigiCam/User-Guide/995/EXPOSURE/EV-depth-of-field.html


http://www.dof.pcraft.com/dof.html